2)第570章 印地列王_黑铁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没什么。因为旧的征服者虽然没有当权,但他们仍旧属于高种姓,幸存下来的家伙们仍旧可以像是原来那些被征服的高种姓的家伙们一样,幸福快乐的压榨着,被压榨的,但同样快乐的低种姓的家伙们。

  就是这样,永恒,永恒,永恒,永恒。虽然隔三差五就会有一批强悍而且野蛮的侵略者进入这片区域,而后将这些人全都征服,但是稍微想一想,这些貌似也不是什么太重要,太难以接受的事情。

  对于低种姓的家伙们来说,只要继续的逆来顺受就可以了。他们不会在乎统治他们的究竟是谁,是哪个民族。事实上在整个南亚次大陆上有着数百个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没有融合,事实上也不需要融合,他们只要相信两种东西,第一是种姓,第二是印地教的信仰,这样就没问题了。

  至于说民族什么的,在种姓面前是次要的,根本不必要在意这种东西。

  种姓制度,或者被称为印地卡斯特体系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

  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这种制度导致了整个印地地区的阶级成分完全固化,甚至说各个职业也完全固化虽然理论上是分为四个大种姓,但是在种姓之间也有严格的划分,譬如说平民阶级,石匠,木匠,铁匠,农

  请收藏:https://m.bqg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