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75、袁崇焕下狱二(补昨日欠的一章)_明末钢铁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代什么武器最贵,大家肯定猜不到。

  古代最贵的武器是--箭。

  其实,弓箭这种武器,不但弓非常贵,制作复杂时间长。而箭作为耗材,真的是用不起的。

  按照《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时期,青鹤翎做的箭。一等的。每五枝1.8两,2等1.6两,3等1.4两。蝉鹅翎做的箭,一等的每五枝1.7两,2等1.5两,3等1.3两……芝麻雕战箭,每百枝八两,雁翎做的箭,每百枝五两。

  要知道清代的马甲,一个月的饷银才二两银子,外加喂马的草三十捆,大豆三斗,其他马料若干。养马银不到一两。而步兵则只有月饷银一两银子。其他还有些补助。

  这点钱,自己置办箭矢怎么用得起。国家发的箭很少,基本部够用的。他们只能在战场上搜刮,同时把射出去的箭,尽量的捡回来。真心扔不起啊。

  上面的记账中,根本没有沉重的雕翎箭。雕这种生物,可不好射猎。那是射雕手才能干的活计。如果射不到大雕,做个屁的雕翎箭。

  就以最便宜的箭来说,一个人一次演练都要花费0.5两。而火绳枪子弹花费最多的都是火药。火绳枪除了置办枪支的时候投入比较大外,其他时间消耗的火药和铅弹真心不贵。

  铅又不是什么贵金属。

  而箭这种东西,箭簇要用精钢,最次也得是好铁来铸造,要不然不够锋利。破甲箭最好用三棱形的钢来做。没见杨凡的火枪铅弹内部都要装钢芯吗。不然破甲就效果不好。因为铅弹太软了。

  清弓非常好用,是以满洲弓为基础,融合了开元弓的一些特点,而形成的制作较为精细的筋角反曲复合弓。清弓射速快,破甲能力强劲,明清鼎革之际,后金军的弓箭面对明军火器并不落下风,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弓的巅峰水平。

  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无论射程、射速还是杀伤力,清弓与英国的步枪相比都不落下风。但就是训练成熟的弓箭手不易。箭的成本尤其高。产量还受到很大不可抗力的限制。

  大规模的战争中,配的起弓,却很难用得起好箭。

  箭由箭镞、箭杆、箭羽、箭括四部分组成。

  清之前大多选取竹木为箭杆,最早的矢为木制或竹制且无镞。清代箭镞由金属铸成,“凡镞冶铁为之”。清代“箭以杨木、柳木、桦木为质”。

  制作非常繁琐,讲究非常多。技术要求也很高。

  如箭杆为竹制,为确定箭括所在位置,需要先观察竹木的阴阳面,往往阳面较阴面更为坚硬,也更重一些。

  将竹木置于水中,朝上一面为阴,水中一面则为阳。

  用于搭弦的卡口部分―箭括,则应取阴面和阳面的分界线,“刻衔口以架弦曰括”。

  箭羽选取鸟翅和尾上长而硬的羽毛,夹在箭括两边,上下、左右对称设置,以便箭发出后在横向与纵向达到平衡。

  因为那个时代可没有木工车床,车出来标准圆形箭杆儿。用手工削,那成本就不用说了吧。箭杆儿不直,或者横截面不是正圆形,射出去不可能准。

  而箭杆儿还有材料问题。

  箭杆儿的材质最好具有天生浑圆、质地坚实、材质目间稀疏、颜色如栗等重要特性。清代箭杆选材多为六道木,木材坚韧,在北方的秋冬季节不易开裂。而且加工方便。

  最后的箭羽,这东西可要从飞禽身上弄下来。飞禽哪里会站在那里,让你拔光了毛。老远看到人就飞了。

  大规模的战争,或者长期战争时,搞不到大量飞禽的羽毛。只好扑杀百姓养殖的大鹅,用鹅毛做箭羽。

  这种鹅毛箭,性能就不提了,凑活着用吧,反正总比没有强。射手最好祈祷战场别刮大风。不然飘到哪里去了就不好说了。

  崇祯冷冷的看着箭头上的logo,宁远军三个字十分清晰。

  请收藏:https://m.bqg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