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3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_大唐:打入冷宫,被李二偷听心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冒险一旦失利的后果!

  俗话说“收益越大,风险越大”。

  杨广如此冒险,野心如此之大,活该隋朝灭亡。

  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不是赌博。

  作为一个君王,杨广太没有耐性了。

  说到底,杨广想把关陇贵族控制的北方军队全部葬送。

  然后调南方之军北上,将关陇贵族势力彻底打残,另外也能拖死高句丽,把两个威胁都解除。

  事实证明,杨广通过三征高句丽,极大的削弱了关陇贵族的力量。

  当然,这是李世民后来分析到的一些蛛丝马迹。

  至于杨广是否有这样的心理,李世民不得而知。

  但李世民可以肯定的是,杨广绝对是玩脱了!

  有两个因素完全是超出杨广意料的。

  其一是国内的农民造反,声势浩大。

  其二就是高句丽比他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对高句丽作战,不仅没有消除这个游离在中原之外的王朝,而且关陇门阀的损失也远超预料。

  最关键的是,战败了!

  可以说,高句丽绝对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导火索。

  而隋朝三征高句丽失败,更加助长了高句丽的狼子野心。

  在大臣们看来是一场“贼匪抢劫”,而在李世民看来就是高句丽的一次试探。

  未来,高句丽会通过这些方式不断试探大唐的底线,探查帝国的虚实。

  直到高句丽有胆子发动一场战争!

  可惜,李佑不能听到李世民的心声。

  如果李佑能听到李世民的想法,李佑估计会更加佩服这位千古一帝。

  没错,整整一千年后,高句丽没做成的事,由另一个起于辽东的势力完成了!

  “野猪皮”与高句丽同样的臣属身份,同样起于辽东,同样的野心勃勃,妄图染指中原,窃据神器。

  而“野猪皮”就是通过这样的不断试探,最终看出了大明王朝的虚弱。

  最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灭了中原王朝。

  而高句丽注定没有这样的好运了。

  此时的儒家,可不是后世只会“窝里横”的腐儒。

  汉儒的豪迈不远,这时候的士大夫,腰间佩戴的利剑可不是装饰品。

  更重要的是,前有隋炀帝,后有唐太宗。

  这两位是铁了心的要干死高句丽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李世民征高句丽是失败了。

  但没过多少年,他的儿子李治完成了灭亡高句丽的历史使命。

  从此,高句丽在中原王朝面前再也没有站起来,直到现在。

  所以,李世民特地把高句丽拿出来讨论,绝对不是一时之意,而是早有谋算的。

  会场上的氛围愈发诡异了,就连李世民都感受到了。

  但他就是不说话。

  房玄龄瞥了一眼皇帝,心中叹息。

  这个时侯,他的压力很大。

  作为帝国的左丞相,他必须要站出来缓和一下气氛。

  杜如晦则想到更多,他是一个职业政客,尤其擅长见风使舵。

  但如果杜如晦只会见风使舵,他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高位。

  杜如晦最厉害的,还是他敏锐的政治嗅觉。

  他敏锐地意识到,李世民内心深处对自己等人的不满。

  这不满之中有很多东西。

  杜如晦一时还琢磨不透,但其中有一点是很明显的。

  请收藏:https://m.bqg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