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八十章.燕山雪,燕山血(二十三)_魏野仙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声断喝,别人还不如何,赵良嗣却是瞬间就青了脸!

  赵宋一朝,所谓“与士大夫治天下”,也只是个误打误撞出来的既成事实。爱玩爱看就来乐文艺祖雄烈,太宗忌刻,文臣士大夫不过是用来平衡武臣的棋子。而接下来的两代官家,真宗不过是个有天赋的神棍,仁宗更是文弱而少主见,都不是什么真正的强势君王。

  偏偏在真、仁两代帝王秉国期间,北有契丹虎视眈眈,西夏元昊叛乱自立,正是需要对外用兵的关键时刻。可大宋所谓禁军,所谓边军,犹带着五代乱军做派,军将吃空饷不亦乐乎,兵卒平日里祸害地方,上阵要先拿犒赏,以至于国家大政全靠着那些有操守、有能力的儒臣勉力支撑。

  也正因为真、仁年间的济济名臣,这才打下了“士大夫与君王共天下”的基础。

  但到了赵佶这位道君皇帝的时代,越发没了下限的党争使得中枢权力又重归官家手上。然而权力的过度集中后,就需要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朱元璋、朱棣这等工作狂,方才能有效地维持中枢体系运转。可偏偏赵佶是宁可花一天功夫去画几笔花鸟翎毛,也懒得批阅什么奏章的,对朝局的把握,无非是那套在朝臣中搞平衡的帝王心术而已。

  皇帝带头破坏了中枢体系,许多在神宗、哲宗朝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就变得理所应当。如林灵素、许玄龄这样受到赵佶宠信的道官,不仅仅是负责皇家斋醮礼仪与帝王长生梦想的私人顾问,而是很直接地在大宋权力中心中分到了一大块蛋糕,就连官员选铨都可以插一脚进去。

  而比起正牌子的士大夫,这些道官对于皇权的依附性更重,甚至比起文臣士大夫,道官与皇帝的联系更紧密,倒和梁师成之类内宫权宦相似。赵佶登基以来,道官与内侍间结成政治同盟的更是比比皆是。

  或许在蔡京、王黼这些拔尖的宰执重臣面前,许玄龄这当红道官还算不得什么威胁,但面对着赵良嗣这等毫无根基的南归降臣,那差不多就是一言断死的判官阎罗!

  不过赵良嗣的脸色很快就又恢复如常——就算许玄龄一早推动涿易二州来降,每一步都赶在了所有人前头。但从河北到汴梁,就算速度最快的金字牌急脚递,想要到达汴梁也要不少时日,哪里就能马上接到消息?

  而在这个时候,只要自家平平安安回了宣抚大营,那什么“焚城潜逃”的罪名,就变成了纠缠不清的笔墨官司,自然有童贯与王黼这些大人物与许玄龄对上。

  虽然将来仕途免不得多受波折,但总比落在这伙道官手里强得多!

  主意打定,赵良嗣朝着姚平仲使个眼色,两人有志一同地猛地一夹马肚子,强催着坐骑朝前——

  然而马行半途,道旁瓦上,素白积雪忽然一动。

  请收藏:https://m.bqg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