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章 弥补遗憾_2003:从外贸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妈妈前世的说法,如果不出意外,他们家应该在05年底或者06年初就准备盖新房子了。

  一个20岁不到的毛头小子,如何把一名收入稳定的成年的忽悠到另一座城市去?

  “想什么呢,你舅舅问你话呢。”

  就在这时,檀立华的声音在檀锦程耳边响起。

  “啊?什么?”檀锦程愣了一下回道。

  “刚刚你舅舅问你话呢,你想什么想那么入神?”张素芝心要细一些,儿子在车上一直发呆,问话也不回答。

  “我在想昨晚跟鹏伢聊的事情,舅舅问我什么?”回过神来的檀锦程遮掩道。

  “你舅舅问你不读书了,准备干什么。”张素芝道。

  张素芝也是昨晚才得知儿子不想读书的,今天又要回娘家,还没来得及教训他。

  正好一会儿让大哥教育教育这小子,出去一年把心都玩野了。

  这年头不读书怎么行。

  “我刚想的就是这事儿呢,昨晚跟鹏伢聊了聊今后的打算。”檀锦程嬉皮笑脸的说道。

  看妈妈的表情,就知道这事儿没那么容易糊弄过去。

  实际上,宜城人非常重视教育的,历史上名辈出的宜城,文风很是鼎盛,但凡家里有点条件的,都会拼命供孩子读书。

  檀锦程这种成绩本来就不错,有能力考上大学的居然不读书,这在当地人看来多少有些离经叛道。

  受檀立华考上中专,并且分配在本市大型国企工作的影响,檀张两家的读书氛围也是比较好的。

  除了比檀锦程大一些的表哥之外,比檀锦程小的,都热衷于读书,前世家里的弟弟妹妹们,985,211也不少。

  要不是后来生意做得还算不错,挣了几个钱,檀锦程还真没脸回老家。

  不过这帮弟弟妹妹,现在年纪最大的也才十四五岁,全都是小屁孩子。

  尤其是外公家这边,五个舅舅,年龄跨度十分之大,最大的舅舅50多岁,最小的舅舅今年才26岁。

  大表哥要比小舅舅大一岁,18岁就生孩子的大表哥,儿子已经9岁了,而他的叔叔今年才刚订婚。

  叔叔舅舅什么的加起来,家族成员其实很庞大的,在村里也是没人敢欺负的存在。

  进入新世纪,虽然跟七八十,八九十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不过农村环境基本还是没多大的变化。

  家族人员多的,在当地就占有一定的优势,道理讲不通就一拥而上是常有的事。

  小时候父母要工作,一到寒暑假就被扔回农村的檀锦程,这场面没少见。

  哪怕是受过教育的檀立华,在正式分配工作之前地,得了没少亲自上阵。

  进村之后,路况明显要比镇上差不少,张庆峰驾驶三轮车的速度又一次降低下来。

  路边不时有行人路过,大多数是一些年纪大的,张庆峰跟檀立华夫妇,时不时的跟路边的行人打招呼。

  外婆这这家村里的人,檀锦程不认识多少,这时候很明智的选择闭嘴,免得喊错了。

  没一会儿,车子便停在了檀锦程小舅舅张庆宣的家的院子里,小儿子没结婚,二老现在跟小儿子住在一起。

  国人都有房子情节,城市里的人想着买房子,农村人也一样,宅基地上盖一栋自己满意的楼房,是大多数农民的梦想。

  几位舅舅家庭条件不算很好,但也都不差,盖一栋红砖+预制板的小楼房,会欠点钱,但也都能够负担。

  小舅舅读过高中,高中毕业之后出外打拼,又没有儿女的羁绊,他的条件是几兄弟当中最好的,也是最早盖楼的。

  一栋层半的小楼,上下各三间;主卧,客厅,次卧的布局,上下都一样,最上面半层是储物的。

  小楼旁边一排三进小平房,分别是厨房还有外公外婆居住的的地方,另外一间被设计成猪圈跟厕所。

  猪圈里没养猪,不过养了好多鸡。

  白墙青瓦,很符合徽派建筑的风格,除了没有马头墙,石雕这些。

  不过这些在村里的祠堂,也是能见到的。

  “叔大,姐;人接回来了,一家三口都到了。”停好车的张庆峰朝小平房方向喊道。

  请收藏:https://m.bqg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