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2章 洲际打击能力_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叶知寒埋头计算了起来。

  首先就是对于加速段的设计,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位,八根切线将蚊香平均分成十六段。

  每一段沿圆弧切线方向设置长约五米的加速电场。

  也就是说,导弹每穿行一圈,可以完成十六次加速。

  而整个管道从内到外共有八圈,最外圈作为发射口,不设立加速电场。

  也就是说整个导弹在发射基地共加速七圈,完成一百一十二次加速。

  发射基的设计,并不麻烦。

  唯一的难题是钢材。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完全称得上是举国之力的投入。

  发射机的理论数据以及加速电场的设计完成之后,接着就是导弹的弹道计算。

  最外圈的八个方位上都可以做出射口,从切线方向完成发射。

  洲际导弹的总射程大约在五千公里以上。

  超远距离的打击,在精度上的压力,就更加严峻了。

  现在没有能力增加制导能力。

  也就是说,当导弹飞出去那一刻,一切就要看导弹自己了。

  增加数量,规避误差带来的打击偏差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但前提是,要提前准确的计算出没有意外时候的打击弹道。

  又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

  这个计算不单单是简单的气动力学知识。

  因为这个速度开始,导弹逐渐脱离地球引力的约束,他的弹道描述起来,可以用打水漂来形容。

  当导弹升空,脱离大气层后,动能转换为重力势能,导弹开始加速下落。

  下落过程中引力势能转换为动能,并且在贴近大气层的同时,速度增大到临近第一宇宙速度,继续升空。

  然后又循环往复。

  直到这样的动作重复几次后,衰减的动能不足以再逃逸地球引力,导弹开始进入大气层,向地面加速坠落,最后在预期爆炸地点引爆。

  这个弹道的复杂程度,绝不是返程无人机可以比拟。

  其中的运算,涉及到气动力学、航天工业、宇宙学等多个领域。

  之前在计算返程无人机运行轨迹的时候,光一个大气层的阻力就足够让人头疼。

  而这次,已经不是头疼的事情了,他恐怕要为此白一批头发了。

  计算到晚上。

  直到赵章顺敲了敲他的屋门,他才想起来,赵教授也在这儿忙了一天了。

  “请进。”

  声音落下,赵章顺推开门,拿着一沓数据走了进来:“知寒,我这边已经计算完成了,组装和拆卸的结构设计可能需要你这边过目一下,如果理论层面没问题,那应该就成了。”

  “我看看,”叶知寒揉了揉脑袋,接过赵章顺手中的数据。

  东西两部分各位一个组块,可以分开进行调试,而整体共用一个发射按钮,这样确保在无人机发射的时候,应力可以同时进行抵消。

  至于模块的结构设计,没有改变太多,所以应该不会出问题。

  “我这边

  请收藏:https://m.bqg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