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9章 够不够先进?_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弦。

  那就意味着,无论人类是否是观察者,一个物质的所有性质,都是恒定,如数学一般的真理。

  用弦论解释夜晚眩目,在叶知寒的思考下,也有了合适的猜想。

  其实五院的灯,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一如既往的眩目。

  只是在夜晚的时候,它的弦更加纯净,没有受到相似的干涉波影响。

  而在白天,五院的灯不再是唯一的波源,太阳的光和五院的灯相互关涉,这才导致灯光的弦能量反而早到了削弱。

  当最基本的物质不是基本粒子,而是基本弦的时候。

  一切原本具有局限性的解释,就迎刃而解了。

  也就非常巧妙的解释了光子密度悖论问题。

  当然,按照叶知寒的假想,如果弦改变着物质,那就同样默认这个宇宙中应该有一个填充物质,作为弦的传播物质。

  这种填充物就像是泥土,可以捏出来万事万物的泥土。

  通过弦的塑造,这些“泥土”才逐步形成了恒星、行星、物理法则、人类、水、空气等万事万物。

  这种填充物对于人类是不可观察的,

  万事万物对于这种填充物。

  就像是鱼虾对水。

  人类对空气。

  不可或缺,但很难感知到。

  而如果猜想成立,加之物质守恒定律,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所能看到的一切物体,太阳、月亮、星辰,其重量的总和,只占据这个宇宙的5左右。

  而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填充物,则占据着将近95。

  这个推算也很简单,把太阳系圈起来,计算其大概的整个体积,然后算出来各个行星、恒星、柯伊伯带、原始星盘碎片等体积。

  而两者的差值,那些被称作“混沌”的地方,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实一直填充着充当弦传播介质的“填充物”。

  而当这个大致的比例出来之后,叶知寒又不假思索的联系到了一个名词暗物质。

  早在1922年的时候,荷兰天文学家、恒星天文学的先驱者卡普顿就提出可以通过星体的运动间接推断出的其周围可能存在的不可见物质,并把这个看不见的物质称之为darkatter,翻译出来就是“暗物质”。

  但遗憾的是卡普顿对太阳系附近星体运动的研究未能发现暗物质存在的确凿依据。

  直到1933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发现它们运动得太快,以至于仅靠星系团中可见星系的质量提供的引力无法将它们束缚在一起这一现象。文網

  才算是首次在实验中找到出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但在兹维基的研究和猜想下,暗物质的质量却是可见星系的百倍以上。

  虽然兹维基的理论为叶知寒的猜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数据上的差距,实在是过于

  请收藏:https://m.bqg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