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02章 甘当绿叶_重生之大建筑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格局,很好地保留了老校区的原貌,同时还扩大了图书馆的空间。”

  “我觉得这种设计理念也可以用在咱们学校新图书馆的设计上!当然,我不是说咱们也要挖地下室啊,林州大学那是缺少土地没办法,咱们学校还是有空地的。”

  “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位于清华大学核心区,大礼堂之东北,分两期建成;1919年首期由美国建筑师享利-墨菲设计,1931年由杨廷宝先生设计了第二期。”

  “新馆即第三期,面积22000平方米,约为前两期建筑面积之和的三倍,在如今的清华校园中必是第一庞然大物,如何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是突出的难题。”

  “我觉得在咱们清华这种历史氛围浓郁的校园里,建设新项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先人的创作’,同时又应该展示出时代的进步,赋予清华大学新图书馆建筑‘和而不同’的特质,各期建筑在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表现出如今的时代精神。”

  “呵呵,你又在鼓吹自己‘文脉主义’那一套理念呢!”在场的建筑师不少都是关院士的老熟人,对他长期坚持的建筑理念颇为熟悉,一下就看出了他的用意,“不过你说的的确有道理,新建的建筑在风格上应该和老建筑形成和谐统一,的确不宜求怪求新。”

  林楼也微微点头,他同样赞成关院士的说法,在任何一个地块修建新建筑,都要考虑到周围建筑风格的影响。

  而文脉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完善的、过程中的建筑形式,和谐地安置在自然环境或历史环境或人工环境之中,以使建筑反映出它所在地段的历时性。

  文脉主义并非要照搬传统或历史,对历史和自然文脉的理解和表现应该是创造性的,将常见的要素,以隐喻、象征、片断联想的方式,得到物质和历史文脉的双重解释,从物理上表现出这种新的解释下的文脉。

  从某种意义上说来,现代派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的失败,就在于他们缺乏对城市文脉的理解,过分强调了对象本身,而忽视了对象之间的脉络,过分强调了从里向外设计,而忽略了外部空间向建筑物内部的过渡。

  这种理论应用在清华大学新图书馆项目上正好合适,清华校园拥有悠久的历史,原本的建筑已经形成一种文脉记忆,由于图书馆位于清华园之中心部位,其周围建筑及环境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因此新馆除在内部设置上应能完好的满足使用需求外,在外观上更要与环境既和谐相容,又显示出所建时间有异,具有时代的特色。

  “我一向强调只有得体的适合建筑自身地位及周边环境要求的设计才是最好的,如果建筑要求我们张扬,那我们就做得张扬一些,如

  请收藏:https://m.bqg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