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九百二十一 崔琰有些焦躁_东汉末年枭雄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

  职位上,他也是尽心竭力的为魏帝国打造一套正规且繁琐的礼仪制度,充当各种大型活动的总负责人,还要专门负责公府复试,整天忙得头晕眼花就恨没有分身术。

  谁曾想到头来居然会遇到这种事情。

  但是也不能说他自己是绝对无辜的,因为这个规则他是明白的。

  士人们通过垄断知识而垄断了重要的官职,打压豪强,欺凌黎庶,和皇帝共天下,这个官位自然也是他们来分配的。

  在东汉中后期,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官职都是靠着出身和名望就可以确定了,根本不需要皇帝亲自任命。

  皇帝大多数都是幼儿,水平很低,素质也不高,只是走个过场,士人们自己划分一下势力范围,你选择我我选择你,就搞定了。

  可是到了魏帝国就不一样了。

  郭皇帝设立了吏部专门管理全国范围内的官员升迁和任命,州郡县乡村五个级别的地方官吏和中央官吏都要通过吏部的正式任命,带着吏部的任命文书才能去上任。

  察举制和孝廉制度虽然还在运行,但是皇帝的意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崔琰主持的公府复试的难度变得很大,很多士人子弟想要通过公府复试到皇帝身边做郎官然后进入政府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东汉中前期,皇帝们就是这样做的,和郭鹏没有区别。

  举孝廉茂才本身就是如此。

  孝廉茂才什么的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往往先在地方上有了历练,进入朝廷就能办事,这样才能得到推荐。

  否则孝廉到皇帝身边做郎官的时候就会露馅。

  茂才直接去官府里办事的时候也会露馅。

  刘秀虽然不能恢复西汉,但是一样可以掌握对官员选拔的最终解释权。

  奈何这一体系对皇帝的要求很高,皇帝要是掌握不了权力,水平变低,自然不能掌控选拔官员的权力,也不能继续遴选高素质人才了。

  东汉中后期一系列的小皇帝儿皇帝们能掌握个屁的最终解释权。

  选官的解释权自然落在了其他人手里,他们不再需要压着后代们拼命的学习文武艺,然后才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情况。

  现在郭鹏所作的无非是把选官模式拉回到了东汉前期。

  把后来那帮家伙们折腾出来的二重君主制的特权给限制了。

  培育门生倒是一如既往,但是培育故吏的难度骤增,皇帝通过吏部任命的帝国官员倒是越来越多,感觉大家的势力都不太好扩张了。

  但是根据他们的实践来看,皇帝还是给他们开了口子,有优待。

  士人出身的官员起步高,高官多,豪强出身的官员起步低,高官少。

  对于士人们的某些小动作,皇帝就当做没看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一点从程昱的某些做法之中就能看出。

  这在他们看来也是

  请收藏:https://m.bqg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